- “3.15”医美消费避坑指南,求美请记牢!
2025-03-17 12:27:43
阅读:
来源:郑州疾控观察

服 务 指 南
健康梦很甜 我带你逐梦
随着“3·15”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临近,医美行业再次成为关注焦点。变美路上,有坑有雷有弯路,小心谨慎别马虎!
为帮助广大消费者科学、理性消费,郑州市疾控中心(卫生监督所)结合日常投诉和医美案例,提醒消费者在追求美丽的过程中,要理性看待医疗美容的效果与风险,选择医疗美容时应注意以下6点:
认清资质 选择正规机构
医疗美容机构不同于生活美容机构,消费者不能将二者混淆。医疗美容机构必须具备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或《诊所备案凭证》,没有执业许可证或备案证的不得进行医疗活动。
消费者要谨慎辨别如“某某抗衰中心、某某研究院、某某皮肤管理中心”等这些特殊机构,这些机构单纯从名称上看像是医疗机构,甚至有较强的学术性,但很可能只具备生活美容或科技公司的资质。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机构时,登录国家卫健委官网(https://zwfw.nhc.gov.cn/cxx/)查验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,并查看医美项目是否在诊疗范围内。
核验执业资格 警惕“假医生”
根据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》规定,凡涉及医疗美容临床操作的,执业人员必须具备国家认证的执业医师资格或护士执业资格,其他形式的“证书”不具备法律效力。
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在激光美容、注射美容这两个领域,普遍存在非医疗资质人员违规执业的现象。这类人员虽常展示各类“培训证书”或“专业委员会认证”,但实质上都是无效资质证明。建议消费者在接受服务前,登录国家卫健委官网(https://zwfw.nhc.gov.cn/cxx/),对医师执业资格证书等信息进行核实。
理性看待广告 拒绝“过度包装”
警惕虚假宣传:一些机构利用PS技术、拍照参数的调整、案例表情和动作的差异,来过度美化效果,或夸大项目功效,切勿轻信。大家都明白“买家秀”和“卖家秀”的区别,广告案例一定是以营销推广为目的的,效果并不能完全复制。
了解项目风险:医美项目都存在一定的风险,也有可能效果和预期不符。在充分了解将要实施的医疗美容手术措施、替代医疗方案、医疗风险等,再签署知情同意书,谨慎选择医美项目。
拒绝低价诱惑:过低的价格往往意味着使用的产品、医生资质或经验上的隐患。医美项目的成本中,材料和医生的操作是重要组成部分,极低的价格,在这两者上必然有所舍弃,或者是存在其他的引流目的。
术前充分沟通 明确自身需求
选择合适项目:医美非万能,需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,选择适合的医美项目,避免盲目跟风“网红项目”,如过度追求“妈生款双眼皮”可能适得其反。
与医生充分沟通:术前与医生详细沟通,告知自身身体状况、过敏史、手术史等,并了解手术方案、预期效果及可能风险。正规医生会客观告知风险与效果,若咨询师全程主导、夸大疗效或避谈风险,需提高警惕。
医美的项目很多,每年又会有不同的流行爆款。但必须理性认识医美是长效的医疗行为,跟短效的化妆造型不同,有些医美项目的“容错性”“可纠错性”很低,需要考虑充分后再实施。另外,对医生故意隐瞒自己的医美治疗史,也很可能是个严重的风险因素。
查证认证信息 选择合规产品
医美所采用的设备、耗材应该为“械”准字号,即获得国家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产品;药物应该为“药”准字号,即药品生产批准文号。需要注意的是,只有械三才能用于注射。
很多产品如果只标注为“消”“妆”字号,则属于卫生消毒用品、化妆品范畴,只能外用,不能用于注射。建议消费者在进行医美项目前,可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(http://www.nmpa.gov.cn)“医疗器械查询”“化妆品查询”,核验医美机构所用药品、医疗器械等产品是否合法合规。
签订书面合同 留存消费凭证
消费者在接受美容服务前,签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《医疗美容消费服务合同(示范文本)》,明确项目名称、次数、收费明细、效果承诺、风险告知及售后条款,应避免在空白或有留白的文书中签名。此外,术后务必保留病历、缴费凭证、产品外包装(可拍照留存),以便维权时作为证据。
主编丨宋波 责编丨赵丽 审校丨乔仲艳 武金方